听书阁 - 历史小说 - 历代王朝更迭在线阅读 - 第27章忠于君与忠于国

第27章忠于君与忠于国

        从敢于拒绝为兵败逃回的楚文王开门一事上可以看出,楚国的大夫鬻拳是一个性情刚烈,敢于以下犯上、直言进谏的忠臣。也正是有这样一批臣子的存在,楚文王才能在做决策的时候避免冲动和错误,带领楚国行进在正确的轨道上。

        鬻拳是楚国宗室的后裔,在楚文王麾下为官,他为人忠直,一心为国,追随楚文王,死而后已。其为人的所作所为跟著名的屈原是十分相似的,在他的一生中,有两件事情体现了其为人之耿和为臣之正。

        一是在楚王伐息灭蔡时期。楚文王借口蔡国出兵救息而攻破蔡国,将蔡哀侯献舞俘虏回国。哀侯献舞觉察到了楚、息两国的图谋,顿时火冒三丈,大骂息国国君狠毒、楚文王无道。楚文王岂能忍受如此侮辱,于是决定将蔡哀侯大锅烹煮以祭祀太庙。

        鬻拳审时度势,心觉不妥,于是进谏楚文王。他对楚王陈述了他的观点,认为不能因为蔡侯的无礼就用这样残暴的方式处死他,因为楚国即将进入中原,在军事征伐之外还需要尽可能地争夺中原诸多小国的支持。所以应当放过蔡国国君,并与之结为盟友,这样既能壮大自身实力,又能留下一个楚文王宽厚开明的形象,为楚国日后外交打下良好基础。

        鬻拳的分析入情入理,楚国作为中原大地的后来者,各方面条件都不如他最大的潜在对手齐国有利。齐国经营多年,在中原打下深厚根基,与其他各国往来呼应,形成军事联盟。楚国处于以一敌多的状态,在日后的争霸中必须分化齐国阵营,结成自己的联盟与之抗衡。然而楚文王尚未正式进入中原,就留下残暴无道的恶名,会使诸侯国对楚国望而却步,甚至因此投入齐国阵营之中,壮大敌人势力,给楚国的扩张带来无穷威胁。楚文王为解一时之恨,却可能留下如此大的后患,着实是不智之举。

        楚文王对此未必不是心知肚明,然而身为王者的威严不可侵犯。如若已经身为阶下之囚的蔡哀侯都敢如此放荡恣肆,那今后还有谁会把文王放在眼里呢?于是文王并不理会鬻拳的苦苦进谏,执意下令将蔡哀侯牵出,投入沸腾的油鼎之中。

        鬻拳见文王一意孤行,不免急火攻心,国家的利益和君王个人的意气此时产生了尖锐的冲突,作为臣子更不能失去原则,必须要做出有利于君且有利于国的抉择。鬻拳无奈之际只好出此下策,他持刀上殿,将刀刃横在楚文王脖子上,怒目圆睁,威胁说宁愿君臣二人共赴黄泉,也不愿君侯行此不义之事让君侯失信,国家蒙羞。

        文王见鬻拳如此坚持,又惊又惧,只得收回成命,饶恕了蔡哀侯。随即,鬻拳弃刀跪于文王面前请死,说文王肯听从谏言是国家之福,为臣者对君王进行横刀胁迫是大不敬,因此请求领罪受罚。文王惊魂甫定,却并不以为忤,言鬻拳一片忠心,行此激进之举也是事出有因,故可赦其罪过。

        鬻拳却坚持己见,并于众人面前,持斧自刖双膝,并说绝不敢自赦己罪,大呼若有为臣者无视君臣之礼可以以此为鉴。楚文王大惊,急命救起,后将鬻拳斩下的双腿奉于太庙以自省。鬻拳已是残废之人,被委任守卫城门,这于鬻拳而言,可以说是无上的荣誉了。

        另外一件事情,则发生于文王率军平息巴国和阎敖族人联合叛乱之际。巴国与楚国曾是盟友,却一直貌合神离,更在两军共同征讨申国时矛盾公开。由此裂隙越来越大

        (本章未完,请翻页)

        ,终于在鲁庄公十七年(公元前677年),巴人作乱,攻击大夫阎敖属地,阎敖仓皇奔逃回国都,却被文王处以极刑。阎敖族人惊怒之下遂联合巴国军队共同反抗楚国,声势浩大。

        楚文王率军平乱,不想因骄纵轻敌惨遭败绩,自己更是身负箭伤,只得且战且退,意欲撤回都城再整旗鼓。谁知文王历经艰险来到城下,却被守门人鬻拳拒之门外,鬻拳以为楚军自文王继位以来战无不胜、攻无不取,却在弱小的巴国面前吃了大亏,实在有损颜面。而文王作战失败,大军铩羽而归,非但不思反败为胜之策,反倒争相进城,想要避而不出,羸弱至此,楚国颜面何在!于是鬻拳执意不肯开门,并要求楚文王带兵攻打实力不强的黄国,好歹讨得一场胜利,班师回国。

        楚文王纵有雷霆之怒也没有办法,只好调转马头,率领大军攻向黄国,虽然楚军新败,但余威尚存,稳稳拿下战斗,挽回颓势,可以昂首挺胸开回国境之内。然天意难测,文王不幸染病,竟然不治身亡,死于军中,对黄国的胜利,为其累累功勋划上了一个圆满句号。

        噩耗很快传到国内,鬻拳陷入自责之中,他将文王拒之门外,逼迫其操劳征战,无疑对文王的病逝负有难以推卸的责任。鬻拳安葬文王于王陵,随后自尽,以示忠心。

        纵观鬻拳一生,为臣不负忠君之职,为人不负内心本性,可谓无憾。鬻拳之直谏,形式之激烈,意图之坚决,纵观中国历史,亦属罕见,既体现出了为臣之忠信,更体现了为臣之艰难。古之忠臣,动辄落入信而见疑、忠而被谤的境地,原因在于他们往往徘徊于“忠于君”和“忠于国”之间。一俟君王昏庸,“君”与“国”二者之间就会出现尖锐的对立,而臣子此时则会陷入两难之中,往往酿就悲剧。以鬻拳之耿烈,非但未遭文王见弃,更能身负英名而终,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幸运,同时也体现了楚文王的贤达。

        楚文王去世后,他的儿子熊恽即位为楚成王,在他的统治下楚国吞并江汉流域的许多小国,成为南方大国。后来,楚穆公即位,进一步吞并南方小国,并把势力向中原地区延伸。穆公因是害死父亲之后即位的,所以他在位期间,楚国内部分裂严重。楚穆公去世以后,楚庄王即位。他是春秋时期继齐桓公和晋文公之后的一位新霸主。

        楚庄王即位之初,晋国趁着楚人国丧,与宋、鲁、陈、蔡等七个国家订立盟约,重新坐上了盟主的位置。面对这一情况,楚庄王并没有去与晋国一争高下,而是过起了骄奢淫逸的生活,连续三年不理政事,不出号令,整日寻欢作乐。他十分讨厌大臣入谏,下令:“敢前来劝谏者,死!”

        后来,有个叫伍举的大夫看不惯君王所为,冒死前来劝谏。据《史记》记载,伍举进谏时,楚庄王正左抱郑姬,右抱越女,面前宫廷乐队演奏,歌姬舞伎环绕。伍举看到这种情景,虽心怀不满,却也并没有直接发作。他沉住气,问庄王:“有鸟在于阜,三年不飞不鸣,是何鸟也?”庄王听出他是来劝谏的,却并没有发作,只是告诉他:“三年不飞,飞将冲天,三年不鸣,鸣将惊人。”

        但是,出人意料的是,接下来的几个月,楚庄王依然如故,没有做出丝毫改变,甚至更加过分地耽于逸乐。这时,另一个大夫苏从忍不住也前来劝谏。他做好了被处死的准备,只求“杀身以明君”。却没想到楚庄王这次听从

        (本章未完,请翻页)

        了他的建议,马上着手开始整顿内政。他罢免了一批无能的营私之辈,提拔了一批忠君爱民的官吏,伍举、苏从也在提拔之列。

        即位之初,楚庄王之所以不问政事,沉湎酒色,并不是一味淫乐,而是借酒色的外衣伪装自己,在静默中观察着周围的一切。帝王昏庸时,小人的丑恶面目更容易暴露出来。他借着淫乐辨明忠奸,为“一飞冲天”做足了准备。接着,这位雄心勃勃的国君就开始了他对外称霸的旅程,楚国很快就成为可以与晋国这样的大国匹敌的国家。

        平定了若敖族的叛乱以后,楚国令尹子越椒被杀。孙叔敖在这时候登上了楚国的政治舞台。他是个很有才干和魄力的人,祖父蒍吕臣曾经是楚成王的令尹,父亲蒍贾曾任楚国司马,被子越椒所杀。父亲被杀害以后,他跟随族人逃难到期思。据《淮南子·人间训》记载,他曾“决期思之水,而灌云雩之野”。关于孙叔敖如何当上令尹,有很多传闻。《吕氏春秋》认为他与沈尹茎交好,楚王要封沈尹茎为令尹,沈尹茎向他推荐了孙叔敖。而《史记》则记载孙叔敖是被虞丘子举荐的,虞丘子辞掉相位,让孙叔敖取代了他。

        孙叔敖治理楚国期间,一方面实行以教化为主,刑罚为辅的治国模式,“施教导民,上下和合”;另一方面又“奉旨循理,恤人体国”。司马迁在《史记》中说,法令是用来引导人民的,刑罚是用来禁止奸佞之人的。他认为“奉职循理,为政之先;恤人体国,良史述焉”,并称孙叔敖为“循吏列传”之首。《吕氏春秋》中有“荆王於是使人以王舆迎叔敖,以为令尹,十二年而庄王霸”的记载,由此足见孙叔敖在治国方面的卓越能力。

        孙叔敖为楚国制定了健全的典章制度和法令法规,但是他也不是一味地重刑罚、轻德教。孙叔敖做楚国宰相时,“择楚国之令典,军行,右辕,左追蓐,前茅虑无,中权,后劲,百官象物而动,军政不戒而备,能用典矣”。健全的法律制度使楚国上下,军、民、农、商都有法可依,各司其职。在他的治理下,楚国人民生活安定,国势也越来越强大,楚庄王一步步成为一代霸主。孙叔敖做丞相以后,“锺天地之美,收九泽之利,以殷润国家,家富人喜,优游乐业”。

        孙叔敖为楚庄王成就霸业作出了巨大贡献,除了在治国方面的成就之外,他在其他方面也成就显著。晋楚邲之战中,在楚庄王前去迎敌、群龙无首时,他下令楚军进攻晋军,使这场在楚庄王争霸过程中极为重要的战争取得了胜利。另外,他还兴修水利,除了早期在期思修建的灌溉工程外,他还在江陵境内修建了许多大型水库。

        他还曾派人修筑沂城。沂城是楚国北进的基地,沂城的修筑使楚国在与晋国征战方面实力增强,为楚国与晋国的抗衡准备好了条件。据说楚庄王曾经认为楚国的钱币太轻,因此要求在铸币的时候,改铸更大的重币,然而百姓生活中却用不到那么大额的钱,因此觉得十分不便,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生活。

        于是孙叔敖便向楚庄王进谏,请求去重币,楚庄王接受了他的谏言,又将钱币恢复成了原来的形制,人民的生活很快又恢复了正常。楚庄王准备举师伐晋,称对进谏的人杀无赦。孙叔敖冒死进谏,最终“楚国不殆,而晋以宁”。在孙叔敖的治理下,楚国国力得到快速发展,“不鸣则已,一鸣惊人”的楚庄王很快便坐上了霸主的宝座。

        (本章完)

        /104/104501/28130753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