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百二十七章 计划变动-《抗战之血肉丛林》


    第(1/3)页

    虽然日军在东部的防御稍微薄弱一些,但是却并非是形同虚设,他们还是在这边构筑了较为完善的防御阵地,既有岗楼,也有明堡暗堡,同时也有战壕交通壕等工事。

    但是目前这些战壕和交通壕,却基本上没用,因为持续的雨季,导致他们的战壕大部分现在都成了水沟,里面几乎可以养鱼了。

    而且大洛的地势并不很高,排水所以也不是很好,这导致东侧稍微低洼的地方的工事,现在基本上都泡在了水里,只有等旱季到来之后,周围的水位降低下去,才能把这一片的积水排空。

    另外方汉民也知道,日军并不善于使用地雷,在二战之中,日军极少在他们的阵地周围,布置地雷阵,通过审问战俘得知,驻扎在此地的日军,同样也没有在阵地周围布置地雷。

    这就为他们偷袭大洛,又提供了很大的方便。

    日军之所以在二战期间,没有大量使用地雷,并不是日军不会制造地雷,这其中有很复杂的原因。

    第一还是因为日本是个资源匮乏的岛国,他们所用的铁矿石以及钢铁,基本上都依靠进口,虽然他们炼钢工业发达,但是所生产出来的钢铁数量并不够他们使用,海军这个吞金兽吞掉了大批钢铁,可是还是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,在战争前和战争初期,他们制造的军舰上,很多非重要部位,为了节省钢材,使用了木材替代。

    而日本陆军方面,因为海军夺走了大部分钢铁配额,而他们又要武装大量的军队,于是才养成了造什么都要精打细算,说不好听一点,就是抠屁股舔指头,能省则省。

    所以他们研制的坦克,在二战期间,成为了这个世界上众列强之中,最差的坦克,才会出现像豆坦克这样的怪胎,就算是他们所谓的九七式中型坦克,也不过只有区区十几吨,充其量也就跟美式的m3斯图亚特轻型坦克一个级别。

    所以他们不管干什么,都是能省则省,地雷这种东西,用的钢铁虽然不多,但是一旦大批量生产使用的话,积少成多也会需要消耗大量的钢铁。

    更何况日军在四二年底之前,在亚洲战场上基本上都是高歌猛进,始终执行的是进攻进攻再进攻的战略,很少有防御的情况,所以他们认为,要取得胜利,就需要不断的进攻。
    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