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四十七章 庶民之剑-《民国之国术宗师》
第(3/3)页
明治时代,日本的武道正式出现了。《武道规范》(1895年)一书定义了武道,包括了剑术、武士道思想这些内容,看似‘道’字比‘术’、‘艺’要牛,可内容上,稍一改变就成为鼓吹忠诚武勇的****洗脑工具。
用中国人的话讲,叫杂学伪道。
一直到被打老实后,才又回到武道二字的正解路上。
而在这一时期,中国的武术家们提出了两个思路。
一个是国术概念的提出,另一个是开创了以武入道。
国术一词在1927年出现,目的体现在中央国术馆的口号中:“强种救国,御侮图存”。
这时的中国人已经看出了国家将面临的危难,希望普及能实用的武术,甚至想着‘哪怕练了能多搬一箱炮弹也好’(PS:这是一位有名的民国大佬说的话,朴素却不合实际。当时的大环境,多数人想的是,练了能多吃两个馒头)。
后者,以拳师孙禄堂为代表,在其师北京最有名的八卦拳师程庭华倒于火枪之下后,领悟到了拳头与冷兵并不能阻挡步枪火炮,便将自身拳术推向极致,走向了拳与道合之路。
这里的‘道’字,与日本人的武道不是一回事。
这些前贤,或用东方的古典哲学,或用西方体育、医学等理论,去追求和表达运用身体的道理。
道这个字,在中国人的眼里,就是通天大道。
所以中国的武道,是在身体中探求真解、推导正解。PS:这时期的武术主要是拳术。冷兵急速消退(参见老舍的断魂枪),但正统的门派都保留器械,剑术、大枪居多,以示不忘虎贲之源、持戈之道。
武艺(国术)与道艺之争,便是这两类的观点延续,纠缠至今,也无法整合。
打个比方,当代人觉得没用的推手,真实的意图,让人体验双方身体的中心线、重心线、形态变化等在搏斗中,到底哪些要素起了作用?有什么功效?如何去利用?……。
去掉练成乱七八糟的成份(假师父与假拳),推手的本质是研究为什么的道理,重在探索身体的微妙。经历阶第训练,就可以体现在国术应用上。
这也是越能打的人,到老了,越喜欢琢磨太极拳(或改成了接近太极拳练法)的原因。
这便把庶民之剑,在自我修养的大道中,转变成了天子之剑!
(先讲这些,作者写小说,写着写着,就感觉变成写论文了)
PS:这些文字有些生涩,但属于正确的武术观,有助于理解本书后面将会写到的国术进阶。
第(3/3)页